长恨歌资讯

《12·12》西安事变:蒋介石与张杨两将的故事

Author Image By
2017-03-03 14:38:00
文章内容通常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请留意发表日期。

   西安事变爆发于1936年12月12日,所以历史上也称“双十二事变”。它是由国民党内部主张抗日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

  西安事变爆发于1936年12月12日,所以历史上也称“双十二事变”。它是由国民党内部主张抗日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用刺刀和大炮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九·一八”事变,野蛮的侵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抗日的呼声响彻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在这民族存亡日益加重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12月在陕北召开了“瓦窑堡会议”,毛泽东根据我国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全国各阶层爱国人士积极响应,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而蒋介石却置民族安危于不顾,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他移师西北,把罪恶的大本营置于古城西安。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及侍从室第一处主任钱大均等十余人,于下午 3时抵达西安首次进驻华清池“行辕”。

  蒋乍到华清池,并没有立即与张、杨交谈“剿共”事宜,而是装出一副悠闲无事的样子。他让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夫妇、张学良、杨虎城等陪同游览风景名胜。秦陵、茂陵、周原、华山、潼关、大小雁塔之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游览期间,蒋与张、杨之间有说有笑,只谈“孔孟之道”,未谈“剿共”军事。

  几天后,蒋介石终于全盘托出了他的“剿共”计划。10月27日上午,他在“行辕”召见西北“剿总”高级官员,宣布“剿共”计划。面对张、杨,蒋介石已无往日的和气,而严肃认真地声称在两三个月之内把陕北红军全部消灭,要求立即做好一切“剿共”准备。其间,张学良向蒋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的建议,并指出这不是他们的个人意见,而是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广大官兵的共同心愿。蒋听罢此言极为震怒,声称“在杀尽红军,捉尽共匪之前,决不谈抗日的事”。

  同日下午,蒋介石由张学良、杨虎城、邵力子等陪同乘车离开“行辕”,前往秦岭北麓的王曲军官训练团,向东北军、十七路军上校以上军官“训话”,他喋喋不休地鼓吹“攘外必先安内”的要害是“剿共”,命令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必须服从命令,到陕北前线去剿共。

  10月28日,将介石在“行辕”对采访的记者称,对共产党“坚决贯彻勘乱方针”。首次西安之行的蒋介石内心非常清楚张、杨的主张,为了策划新的阴谋,以便对付张、杨和红军,便于10月29日上午离开“行辕”,乘专机飞往洛阳。

  蒋在洛阳把一切策划、部署就绪后,于12月4日再次来到西安,当晚入驻华清池行辕。随蒋进驻“行辕”的还有钱大钧及侍从秘书,侍从医官,食品检验官、侍从室机要员、速记员共22人。对于蒋介石而言,他要发动新的“剿共”战争之前,如何说服张学良与杨虎城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蒋在12月5日召见张、杨,向他们摊牌,宣称“无论如何,此时必须讨伐共产党。如果反对这个命令,中央不能不给以相当的处置”。接着又提出两个方案逼张、杨马上选择:要么服从“剿共命令”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全部开赴陕甘前线,进攻陕北苏区,中央军在后面接应督战;要么就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调到安徽和福建,陕甘两省让给中央军去进剿。

  12月7日上午,张学良到华清池“行辕”晋见蒋介石,对其进行“苦谏”,想以至诚感动和说服蒋介石。张痛切陈述利害,蒋则坚持“剿共”,不谈抗日,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蒋面带怒气,严厉“训斥”张学良年轻无知,受了共产党的迷惑。张反复陈诉,蒋介石猛地从凳子上站起拍案大叫道:“现在你就拿枪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计划也不能改变!”无奈之下,张学良回到西安。

  12月8日上午,杨虎城也到华清池“行辕”劝蒋亦未果。同一天,蒋介石在白莲榭设午宴招待属于东北军的67军军长王以哲、105师师长刘多荃,蒋蛊惑说:中央是给你们东北军一个立功的机会,你们要理解中央的用意,服从命令,努力剿共。

  12月9日,为了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一周年,西安学生万余人在城内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请愿学生先到省府、“西北剿总”请愿,接着向临潼华清池进发,准备向蒋介石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知道此情况后电令张学良加以阻止,如果学生不听则“格杀勿论”。

  张学良劝退学生后再次来到华清池,讲明学生游行的原因并试图说服委员长抗日。二人之间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钱大均主任把张学良拉到自己的办公室,才没有使这次争执愈演愈烈。

  张学良当晚就离开了华清池。至此,蒋介石彻底认为张、杨已不可相信了,于是在自己的办公桌秘密地写下了一道手谕给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欲将张、杨两将军的军权拿下。手谕内容如下:

  力子主席兄勋鉴:

  可密嘱驻陕大公报记者发表以下之消息:蒋鼎文、卫立煌先后皆到西安。闻蒋委员长已派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绥陕宁四省区总指挥。陈诚亦来谒蒋,闻将以军政部次长名义指挥绥东中央军各部队云。但此消息不必交中央社及其他记者。西安各报亦不必发表为要!

  中正

  十二月九日

  12月10日,张学良、杨虎城决心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有关的准备工作,都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此次行动由东北军一○五师师长刘多荃为总指挥,一二九师师长周福成为外线指挥,指挥一○五师第一旅的两个团在华清池周围较远的地方警戒,防止蒋介石的侍卫队突围;一○五师第二旅旅长唐君尧为内线指挥,指挥王玉瓒卫队第一营一个连,和孙铭九卫队第二营两个连,担任拘扣蒋介石的任务,此外还调派骑兵第六师师长白凤翔、骑兵第六师第十八团团长刘桂五协助行动。当时,蒋介石“行辕”的侍卫亲兵约三十人守卫华清池第二道门及五间厅,另有中央宪兵约五十人驻华清池西侧的禹王庙。

  12月11日上午,张学良带领骑兵师师长白凤翔等人到华清池“行辕”谒蒋听训,而他的真实用意是让白凤翔等人察看环园地形和蒋的卧室所在位置,以备发动兵谏时能准确无误地扣留蒋介石。而当日,蒋介石命人将9日写好的手谕交至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要求将此送《大公报》次日发表。当日,蒋还在“行辕”会议室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决定12日早颁布发动第六次围剿红军的总攻击令。

  12月12日凌晨三时左右,东北军外线部队的两个团迅速进入骊山附近,包围了华清池。五时半,内线部队在唐君尧的指挥下,卫队一营首先行动,解除了驻华清池西侧禹王庙的宪兵武装。此时白凤翔、刘桂五、孙铭九及卫队二营也同时赶到。当二营官兵到华清池大门口时,守卫在大门口外卫队一营营长王玉瓒打响骊山兵谏第一枪。刹时,华清池院内、荷花池畔,兵谏部队与蒋介石的侍卫、宪兵进行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行辕内外,硝烟弥漫,弹如飞蝗。随蒋侍卫秘书被击毙掉入荷花池中,侍从室主任钱大钧被流弹击中,倒在贵妃池旁,胸口血流不止。激烈的战斗中,随蒋的侍卫官,警宪共有18人被击毙。蒋孝先在华清池北花园门口被枪击。

  枪声渐渐稀疏了,卫队二营营长孙铭九冲进五间厅大院,进入蒋的卧室,这里已是人去室空。蒋的床上只有零乱的被褥,孙顺手一探被窝还有余温,床头柜上茶杯旁还有蒋的假牙,由此断定蒋介石并没有走远。

  此时张学良从西安电令:“如果到9点找不到委员长,就把你的头送来见我。”白凤翔、唐君尧、刘桂五、孙铭九立即组织所有官兵,找遍了可以藏的地方,就是没有蒋的身影。张学良又急电扩大范围,进行搜山。搜山的士兵如云似烟,从西向东,从山下到山上,扇形排列着仔细搜寻,一个土坑,一丛树,一块石头都不放过,在西绣岭、东秀岭进行地毯式搜索,终于孙铭九、刘允政、翟德俊等人在一块巨石的夹缝中,发现蜷伏着的蒋介石,并将其小心搀扶下山,由副官谭海护送至西安。

  临潼兵谏同时,十七路军在西安的军事行动也随即开展,随蒋而至的中央委员陈诚等30余人在西京招待所被扣留,驻扎在西安城内的中央军警宪兵及省公安局、保安处、交警大队及其所属部队全部解除了武装,西关外机场也被控制。至此,张、杨发动的西安事变顺利成功。

  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最终目标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随即电请中共中央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12月16日,以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抵达西安,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多方面努力,终于迫使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遂于12月25日释放蒋介石回南京。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国共内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国人民从此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张学良、杨虎城也从此成为万世景仰的民族英雄。他们不计个人得失,甚至牺牲生命,始终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体现了高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周恩来总理也曾高度称赞他们:“有功于抗战事业,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国家民族的前途,热血男儿的壮举,清脆的枪声,都交织在这小小的庭院里。墙壁、玻璃窗上的累累弹痕,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惊心动魄时刻,定格了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西安事变”。

  今天,五间厅旧址依然完好的保护并展示着,这座古老的的皇家园林也因承载着这一段历史而名载史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伍策 一云)

www.changhenge.com.cn《12·12》西安事变 门票预定

Tags:

1 Comment

James Noel
August 18, 2023

Globally supply resource maximizing total linkage whereas seamless experiences resource sucking outsourcing before viral e-services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