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评论

长歌当哭为湘灵 ———从白居易的初恋悲剧看其对《长恨歌》创作的影响

Author Image By
2015-10-30 09:42:08
文章内容通常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请留意发表日期。

 长歌当哭为湘灵

———从白居易的初恋悲剧看其对《长恨歌》创作的影响
陈 杰 杰 (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沙坪坝 401331)
摘 要: 白居易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自创作以来,关于其主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共出现了近 20 种有代表 性的观点。其中以爱情主题说为主,又以李、杨爱情说为主导的评价不在少数。但细细品味,如果知晓白居易早年 的初恋悲剧经历,不难发现这首长篇叙事诗里融合了太多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情,而这感情的酵母,正是他的 初恋女友湘灵。 关键词: 白居易; 湘灵; 初恋悲剧; 长恨歌; 影响 中图分类号: I206. 2/.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612x( 2012) 03 -0024 -04
一、初恋爱情对人生的影响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所以无论东方还是西 方,古代还是现代,文艺作品、民间故事里以爱情为 主题的内容在各类作品故事里是流传下来是最多 的,如《孔雀东南飞》、《西厢记》、《长生殿》、《牡丹 亭》、《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 朱丽叶》、《少年维特之烦恼》等等;很多时候人们为 爱情而疯狂,西方的骑士文学里总不乏此类描写,甚 至于这曾经是西欧骑士阶层存在的意义所在,堂吉 诃德为梦中女神而征战,普希金为心爱之人而决斗, 以身殉情者比比皆是,这在我们今天看来也许是难 以理解的,然而正是基于此,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 品才显示出其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亘古至今,广为 流传,《长恨歌》当然属于此类。然而,更为重要的 是《长恨歌》里显露着的却是作者人生爱情的开 始———那场撕心裂肺,有始无终的初恋悲剧情结。 爱情是人生不可逾越的话题,初恋对于个人性情的 影响至关重要,其成败所得,对于一个人的影响甚至 是一辈子的,有过此类经历的人是不言而喻的。 白居易生于世代仕宦之家,然因时事人乱却与 宿州符离( 唐属徐州) 结下了不解之缘,前后在符离
这一皖北乡村田野生活了10 多年之久。 [1]9在这里, 他第一次与符离姑娘湘灵相识相爱直至想离相思, 在这里,他留下了人生中第一次痛苦失败的初恋经 历。他和湘灵之间感情甚笃,情真意切,爱得越深, 伤得愈痛,其情意绵绵,终于使其长恨无期,在这他 人生爱情开始的地方,形成了他的初恋悲剧情结, “这次美好而又痛苦的爱情经历成为诗人写《长恨 歌》等诗作的认识基础和感情基础” [2],《长恨歌》即 是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时事婉讽,并通过对李杨 爱情悲剧的描写,来表达作者这种两情有悦而终不 能成眷属的这一亘古难全的人间憾事的一种深层喟 叹。 二 、白居易在符离及其初恋爱情 白居易,祖籍太原,唐代宗大历七年( 772 年) 生 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自唐德宗建中二年( 781 年) , 为避徐州战乱,其父把家眷送往徐州符离县居住,至 德宗贞元十四年( 798 年) 夏,诗人离开符离去浮梁 依其长兄,在符离生活前后长达十几年之久。在此 期间,诗人除有少数几年是流浪江南、放游苏杭,在 越中、长安、襄阳等地游学以外,其余十多年基本都 是在符离家中度过的。贞元五年( 789 年) ,白居易
·42·
从长安游学返回符离家中潜心读书,以求仕进。课 余之际,诗人结识了与他家相距不远的邻居家的女 儿湘灵,二人互相爱慕,一见钟情,很快就浸沉于热 恋之中,他们经常私下约会,在月光里,濉河旁,柳荫 下、桃花丛中,留下了他们爱情的足迹。白居易经常 教湘灵识字、读诗,湘灵也给白居易讲许多当地的风 土人情,此时的白居易尚未入仕,感情浓烈而纯真, 湘灵则明丽动人、温柔体贴,且对白居易已是终身相 托,但由于门不当、户不对,平民女子湘灵和白居易 的爱情遭到了白家的坚决反对。 贞元九年( 793 年) 冬天,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 前往襄阳为官,为拆开白居易和湘灵这对比翼齐飞 的鸳鸯,迫令白居易前往襄阳求学。临行前的晚上, 诗人在深夜里,与湘灵幽会于濉河岸边,依依惜别, 热泪滚滚。湘灵从怀里拿出两件信物赠送给乐天, 一件是双盘龙铜镜,一件是绣花锦履,用此二物来寄 托自己对诗人“特用结终始”、“双行复双止”的一腔 真挚感情。白居易则彻夜难眠,怀着悲痛含泪写下 了《潜别离》一诗赠给湘灵 : “不及哭,潜别离; 不及 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 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3]在前往襄阳 的路上,白居易还不时地回头远望符离,和着泪水又 写道 :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 处西楼上,夜凭阑干独自愁。”第二年的春天,白居 易父亲在襄阳任上病故后,诗人又回到了符离故居, 这一次在符离度过了四个春秋,重孝在身,虽然偶尔 能和湘灵幽会,但终受世俗偏见所限,白家坚决不同 意这门婚事,白湘二人只有苦苦地等待着,他把对湘 灵的一腔思念写成了千古名篇《长相思》 : “汴水流, 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 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此后符离一 别,白居易三十七岁之前没有结婚,而湘灵也是三十 岁没有出嫁,直到穆宗长庆元年( 公元 821 年) ,白 居易已经五十岁,仍然和着泪水为湘灵写下《寄 远》 :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 空满头。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暝色无边际,茫 茫尽眼愁。” [4]27白居易人生中刚开始的美好爱情化 作了两行相思的泪,这段爱情经历是过去了,但留给 白居易的思考和伤感却是无穷无尽的。 在《白香山集》中我们不时可以发现诸如《寄湘 灵》、《怀湘灵》、《寄远》、《感情》、《长相思》、《生离 别》、《潜别离》、《旧梦》等等诗作,写的都是与“娉 婷”女湘灵相恋、相别、相思之情。《白居易集》中题
目标明《寄湘灵》、《冬至夜怀湘灵》 2 首; 王拾遗先 生考证确定描写与湘灵恋爱的《感情》、《生别离》、 《潜别离》 3 首;王用中先生在全面研读《白居易集》 后,从中又肯定或基本肯定是白居易与湘灵的初恋 诗9 首,共计14 首,他根据诗的内容、诗人行踪和各 家白居易年谱记载,将散见于集中的这14 首诗的写 作时间和地点基本肯定,并按时间顺序排列后,依次 我们就可清楚地看出这次初恋的全部过程和此事对 白居易的巨大影响, [8]121加之白居易“禀赋多情,易 于感艳、缠绵幽怨” [5],这种性情影响了其感伤诗的 主题,在《长恨歌》里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宣泄和升 华。 三、《长恨歌》是作者的初恋悲情流露 (一 )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表达 的是生离之恨,而非死别之苦 马嵬之变,杨贵妃的死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 历代方家考证,小说、传闻里描述的杨贵妃流落民间 成为道士或歌妓,或是逃到日本说都不足为证。而 那句震撼古今的痴情绝对“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 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必定是活人对着活人,两个人同时存在时所说的誓 言,试想一个活着的人能对一个他死去的恋人说,我 们“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吗? 因此这 句不可能是活着的唐明皇对死去了的杨贵妃的空口 承诺,而应是同时存在的白居易与湘灵姑娘的约定, 白居易在37 岁前未婚,湘灵则30 岁前未嫁,虽然那 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最终因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阻挠 而以失败告终,但这却成为诗人一生的感情伤痛,所 以这一句表达的并非李杨的死别之苦,却分明是白 居易与湘灵的生离之恨! 白居易在以后的诗中一再 忆起这段伤心的往事,最终又借李杨之事在《长恨 歌》里得到迸发,因此,《长恨歌》创作的心理动因, “牵与外者实为李杨的爱情故事,而动于内者乃是 作者对湘灵姑娘刻骨铭心的爱恋。” [6]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 806) 冬,时年 35 岁的 白居易和28 岁的湘灵仍然没有婚配,这在成婚较早 的封建社会是难以理解的,他们是都在承受着聚散 离合的痛苦煎熬而为那场初恋信守着彼此的誓言 啊。如果把白居易为感念湘灵而写的《潜别离》与 《长恨歌》的第三部分对读,就不难发现其中有着明 显的移情痕迹,甚至有些诗句和物件都打有白氏早 年生活的印记,比如《潜别离》的“两心之外无人 知”、“利剑斩断连理枝”等,与《长恨歌》的“临别殷
·52·
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 地愿为连理枝”诸句,则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又如 《长恨歌》中的杨妃仙魂那么郑重地“惟将旧物表深 情”,谁能说当年湘灵把一双绣履郑重而深情地送 给白居易时不是这个样子呢,只不过到了《长恨歌》 里绣鞋变成了钗钿而已;在作于《长恨歌》同时期的 《冬至夜怀湘灵》里亦有“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这与《长恨歌》里“芙蓉 如面柳如眉,翡翠衾寒谁与共”又有何不同?[4]28我 们可以看到,白居易正是怀着一腔对湘灵的眷念,借 着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故事,在表达着自己心中饱含 哀怜的情感啊!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白居 易,在《琵琶行》里,把自己和沦落为商人妇的歌女 同提并论,一时间红袖青衫俱湿,开创了文人和商女 惺惺相惜的先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乐天 “多于情者”此又再现。少年时代的白居易在符离 生活期间,就曾听湘灵弹唱过琵琶。湘灵不是歌女, 琵琶的演技必定不如琵琶女,但湘灵的琵琶声白居 易注定是一辈子也忘不掉的。江州司马的眼泪,到 底为谁而流,到底为多少人而流,这种切肤之痛,锥 心之痛,这种真挚、悱恻的人间感情,只有诗人自己 最清楚。《琵琶行》一唱三叹,不仅笔触细腻,感情 也细腻,诗人以泪催泪,真情同样感人肺腑。 ( 二) 白居易一生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合为事而作” 这种“时”和“事”并不单单指如安史之乱,马嵬 事变之类的政治事件。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脱离不 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背景,但我们 单单从作者个人心理上讲,难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不算是一桩刻骨铭心,永难忘怀并深藏于诗人内心 的情感憾事吗! 白居易是不是也认为初恋并不是那 么一件小事,而把自己的这种感情体验移入了《长 恨歌》呢? 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白居易始终眷恋 着湘灵,且已是事实上的妻子,但被封建社会门第观 念和世俗偏见所阻,白居易最终没能和这个出身普 通人家的姑娘结合,因此‘两个人的爱情又是饱含 着辛酸的,’当诗人陷入相思的痛苦深渊不能自拔 时,一涉及到李杨的爱情悲剧,自己的痛苦之情便凭 借这个‘易传之事’,以绝妙之诗书写出来。” [7]所以 此诗中写得最动人的地方多半都是作者自身恋爱悲 剧的移情,如果没有作者对湘灵刻骨铭心的爱恋,凭
空则很难写出诸如“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 断声”、“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上穷 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但令心似钗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 绝期”等感人肺腑的诗句,没有这些就没有《长恨 歌》,没有与湘灵相恋八年之久的白居易,就凭他 “李杨始末”,如何家喻户晓,也不见得有《长恨歌》 ! (三) 白居易把《长恨歌》归类为感伤诗和“一篇 长恨有风情” 元和十年,白居易将自己所作诗歌归为四类,讽 喻诗,感伤诗,闲适诗,杂律,且把《长恨歌》归入感 伤诗类,可见作者心境。当然,我们不可否认《长恨 歌》前半部分作者对唐明皇荒淫腐朽,宠信奸臣,荒 废国事以至于招来祸乱的描写是表示出了无情揭露 和相当严厉的批评,但后部分描写李杨生活及其互 相思念时,着重突出双方的凄凉悲苦———无论是人 间的君王还是仙界的杨贵妃,都过着以泪洗面、孤苦 寂寞的日子,这也让人难以理解。“安史之乱后,玄 宗虽没有了先前贵为一国之君的风光,但以太上皇 之尊,身边不至于没有其他妃子相陪,晚景也未必至 于如此凄苦,而诗中贵妃所在的仙界亦非乐 土。” [8]162这恐非止于李杨二人的死别之苦,更多的 是作者对自身感人至深的初恋情感体验的呼唤与回 归,而非有些学者所说,有所隐讳,诗人故意把《长 恨歌》归入感伤诗里。是白居易对于以自己亲身经 历写出的诗歌判断归类失误还是我们后人理解有 误,穿凿附会,断章取义,不言自明。 总结 《长恨歌》自问世以来, 1200 多年间,对其评述 研究者众多,不胜枚举,一首诗,关于其主题归类竟 出现近20 主要观点,可见世人对其关注与喜爱,而 人们又普遍上把它当作关于人类爱情誓言的寄托, 这种主题的作品无论何时何地都有着永恒的价值。 因此,与其如一些论者所说这首诗体现了白居易对 历史上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关系认识,莫如说是白 居易与湘灵长达十几年的不幸爱情生活的艺术概 括,《长恨歌》正是白居易凭借古人亡灵寄托自己与 湘灵永别的遗恨,表现着他与情人永别离、长相思之 痛,是为自己的不幸爱情写的一首缠绵忧艳、凄婉动 人的哀歌!
·62·
参考文献: [ 1] 朱金城. 白居易年谱[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 2] 王用中. 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 J] . 西北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97,( 2) :54 -58. [ 3] 娄天劲. 白居易与符离村姑湘灵的“长恨歌”[ J] . 诗歌月刊, 2006,( 10) :32 -33. [ 4] 《宿州文物》编写组. 宿州文物[M] .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8. [ 5] 张再林. 从白居易的性情看《长恨歌》的主旨———兼谈词体生成过程中的一个问题[ J] . 云梦学刊, 2001,( 5) :59 -63. [ 6] 梁瑜霞.《长恨歌》主题思想讨论会综述[ J] . 唐都学刊, 1990,( 2) :65 -66. [ 7] 丁毅,文超.《长恨歌》评价之管窥[ J] . 苏州大学学报( 社哲版) , 1984,( 4) :58 -62. [ 8] 张中宇. 白居易《长恨歌》研究[M] . 北京:中华书局, 2005.
The Long Lament Song for Xiang Ling: a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Creation of A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 from Bai Juyi's Puppy Love Tragedy
CHEN Jie - jie ( School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Shapingba,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Since the creation of Baijuyi's long narrative poem A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 there are various opinions about its theme,but no results. There appear nearly 20 kinds of representative viewpoints,in which the theme of Li Longji( Emperor Tang Xuanzong) and Yang Yuhuan( Li's concubine) 's love story is the mainstream while the leading evaluation of Li and Yang's love is in majority. But, if we understand Bai Juyi's puppy love tragedy in his early experience,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is poem contains many of the poet's own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Therefore, the yeast of this emotion is nobody but his puppy lover Xiang Ling. Key words: Baijuyi; Xiang Ling; puppy love tragedy; A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 influence
( 上接第23 页)
参考文献: [ 1] 刘学锴. 李商隐传论[M] .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 [ 2] 叶嘉莹. 迦陵论诗丛稿[M] .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 3] 刘学锴,余恕诚. 李商隐诗歌集解[M] . 北京:中华书局, 2004. [ 4] 崔豹. 古今注( 下卷) [M]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6. [ 5] 叶嘉莹. 叶嘉莹说中晚唐诗[M] . 北京:中华书局, 2008.
On the "Cicada" Image in Li Shangyin's Poems
JING Fang - fang ( School of Literatur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6)
Abstract: The "cicada" image in Li Shangyin's poems apparently differs from the "cicada" in the past poets 'ones. Li didn' t take pains to describe the cicada's self - containedness and otherworldness but focused on explicating the melancholy connotation embodied in the cicada. Li's "cicada" has such a connotation, for it mainly originates from his depressed,sensitive and tragic character and the dispirited atmosphere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Key words: Cicada; melancholy; sensitivity
 

Tags:

1 Comment

James Noel
August 18, 2023

Globally supply resource maximizing total linkage whereas seamless experiences resource sucking outsourcing before viral e-services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