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评论

《长恨歌》:古代版的“人鬼情未了”

Author Image By
2015-03-05 14:07:58
文章内容通常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请留意发表日期。

王鲁湘     
凤凰卫视首席策划人 
          我从个人的角度谈一谈对整个骊山文化的看法。因为我觉得虽然骊山留给我们最辉煌的那一段历史就是“李杨”那段爱情。但是实际上整个骊山的文化应该说在《长恨歌》这一个时期,是一个华彩的乐章,事实上它要深厚的多。我觉得可以提出一个“骊山文化”的概念,这个概念有两个依据:一是它的历史悠久性,二是历史流传的不间断性。
  骊山的历史悠久性,可追溯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华清池北边一公里左右的“姜寨”是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的遗址,这个比半坡遗址还要经典。这个地方具备所有的社会元素一直延续到我们今天。比如说“姜寨”有一条椭圆形三面的壕沟,那个防御性的壕沟就是我们后来西安的护城河和城墙。围着壕沟是一圈建筑物,在四个角上分别有四个中型建筑物,然后有一个大型的建筑物,中间是一个空地,这就是我们的“天安门广场”,那个大的建筑就是“人民大会堂”,小的建筑物是“部委大院”。
  历史流传的不间断性就更加了不起了,非常令人骄傲。如果说文明的久远性,以及包括在文明的初创时期达到的辉煌程度,可能历史上还有些文明古国比我们还要辉煌,但是他们都衰落了,而且失落了。只有我们中华文明,才能在数千年的历史跨度里传承、延续,绝对没有中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中国文化的文化品格。
  我们今天来看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显然这个创作立意和主题是解放思想的,是按照我们现在熟知的法国人理解的爱情,来重新诠释的李杨的爱情。这种诠释表演的时候主要观众是中国人,又要受到中国人的检验,就是说现在这个舞剧的这个主题能不能被观众接受,实际上也是一个问题。人们看了以后会去议论它。这就形成一个对“李杨”爱情怎么看的问题,我对李杨爱情有一个基本的认定,我觉得这是一段真实的爱情。
  首先,唐玄宗李隆基不是个花花公子,他是一个用情专一之人。爱妃惠妃死后四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整天沉浸在对惠妃的思念之中,甚至对后宫数千佳丽都不屑一顾。直到杨玉环出现,他才改变。第二,他和杨玉环的爱情是典型的一见钟情式的。一些大臣看到皇帝闷闷不乐,于是就通过很巧妙的安排,让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偶然地碰到了杨玉环,果然他俩一见钟情,叫做“玄宗大悦”。第三,钟情以后就非常专一,就像我们常说的“秤不离砣,公不离婆”。当时他不管是到全国各地去视察工作,还是到五岳举行封禅大典,永远是带着杨玉环,居住是一个房子,吃饭是一个桌子,睡觉是一张床,这叫“玄宗凡有游幸,贵妃无不随侍”。后来,杨贵妃被杀。他孤零零一人,在世间了却残生,其痛苦可想而知。所以,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些东西加在一起,真的是天底下难得一见的千古爱情绝唱。所以我觉得“李杨”故事从爱情本身来说是完全值得肯定的。
  我觉得《长恨歌》这个历史舞剧的主题就是古代版的“人鬼情未了”,这个“情”的戏还可以做得再足一点。
  另外关于产业链的问题。假如我是第一次来华清池,并且打算在这个地方待一天一夜,甚至两天。那么,我是学文学的,我是到这里来寻找李杨爱情联想的,这里有温泉,我来享受温泉,还有来体验李杨在温泉里面的感受……我对自己的行程会有一个设计:白天我会老老实实看景,在景中间去解读深度的文化和历史。这是我白天给自己布置的任务,要完成的工作。看完景以后,晚上我会看戏,我就看《长恨歌》,看完戏以后才9点多钟,那么如果这个戏修改到了像我们大家说的那样一个水平,看完戏以后,我就会在周围徜徉、寻觅、徘徊,然后把那种白天得到的历史故事、文化的解读和晚上看了戏以后的感觉,慢慢地加以总结。

Tags:

1 Comment

James Noel
August 18, 2023

Globally supply resource maximizing total linkage whereas seamless experiences resource sucking outsourcing before viral e-services

Reply